新發展格局下的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4-02-26 點擊:次
產業集群是特定行業內競爭性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互動的關聯企業、供應商、相關機構等在特定區域內聚集的現象,是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典型產業組織形態。根據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的經典闡釋,企業在特定區域內的集聚對擴大分工協作、促進知識要素溢出、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數量眾多的“一鎮一品”特色產業集群,對于促進外貿增長、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很多特色產業集群經過較長時期發展,已經成為特定產業領域的世界級制造中心,對于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也應看到,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總體水平仍不高,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質量成為現實要求。
新發展階段下產業集群建設面臨的難題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產業集群增長動能不足、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空間布局固化等問題日益凸顯,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具體來看,當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產業集群增長動能不足。我國產業集群普遍具有比較明顯的外需導向型特征,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深入參與國際循環,成為驅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眾多產業集群,基本都是以外貿訂單為中心形成生產分工體系。21世紀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的外貿高速增長期成為我國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期。當前,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深度調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顯著增多、逆全球化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等因素疊加,我國出口貿易增長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這也導致一些產業集群面臨增長動能不足、增長空間受限、增長路徑缺失的問題,亟需改變傳統的外需導向型的發展模式。
2
產業集群創新能力較為薄弱。我國產業集群多是外需訂單帶動下由企業主體自發形成的產業組織形態,本質上是市場力量驅動下的生產型分工協作網絡。功能單一、缺乏足夠的創新激勵等因素導致我國一些產業集群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近年來,我國產業集群開始尋求轉型升級,加快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然而,市場驅動的創新主要是邊際創新,加之新技術革命背景下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導致技術反噬現象,邊際式創新的價值被弱化。產業集群在重要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較為薄弱。
3
產業集群空間布局固化。我國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較好的經濟基礎以及外向型發展模式共同造就了這種空間分布格局。根據發展經濟學的梯度轉移理論,隨著發展階段的演進以及要素稟賦條件的改變,產業將在不同區域間進行梯度轉移,進而實現更為均衡、更具帕累托改進特性的空間分布格局。加快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是產業空間分布格局優化的重點。然而也應看到,產業集群雖然具有集聚要素、促進產業發展的作用,但同時也導致了生產要素的空間布局固化。
加快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為落實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關鍵在于針對當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加快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1
加快外需導向型集群向內外協同型集群轉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國際形勢動蕩不安、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外需導向型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面臨挑戰;從內部環境來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集群為支撐。面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新需求,產業集群建設亟需加快實現由外需導向型向內外協同型發展模式轉型。特別是,在當前新技術革命背景下,以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為抓手,通過數字化加快形成產能與內需高效匹配的暢通渠道,為實現發展模式轉型提供了重要機遇。
2
加快生產型集群向創新型集群轉型。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產業集群由生產型集群向創新型集群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并延長生命周期的關鍵支撐。根據馬歇爾的經典闡釋,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集聚區域內知識要素的流動及創新的開展。然而,這種在市場力量下驅動的創新主要是邊際創新。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關鍵特征在于,專業性的創新部門將被引入產業集群,創新不再是知識溢出觸發下的隨機行為,而是專業的有組織研發行為。生產型產業集群重在生產效率型導向的邊際式創新,而創新型產業集群則重在產業前沿與核心技術能力提升的系統性突破式創新。傳統產業集群向創新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實現產業、科研與創新活動的互融互嵌。
3
加快產業集群類型的結構性變革。我國產業集群多是發端于傳統專業市場并在外需訂單的帶動下發展形成的,產業集群類型比較單一。傳統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雖然能夠助推集群發展質量提升,但并不能解決發展新動能問題。新發展階段下,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必須要加快推進產業集群類型的結構性變革。關鍵是要圍繞支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具有技術突破功能、產業帶動作用、結構示范效應的新型產業集群,實現我國產業集群類型的結構性變革與整體式躍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些都為新型產業集群建設指明了重要方向。
4
加快物理空間集群向虛擬空間集群轉型。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推動要素資源的集聚和配置從地理空間、物理空間轉向虛擬空間、網絡空間,這也為產業集群加快由物理空間型向虛擬空間型的轉型提供重要支撐。向虛擬空間型產業集群的轉變,將從兩個方面提升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質量。其一,虛擬空間型產業集群突破了集聚的地理界限,借助于網絡基礎設施,實現更大范圍、更全類型、更多功能、更高質量要素資源的集聚,從而充分激發集聚效應,推動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其二,由物理空間集群向虛擬空間集群的轉型是應對傳統產業集群空間布局固化的可行路徑。通過構建虛擬化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和供需網絡,可以有效弱化產業集群對特定空間區域內專業市場、供應企業、市場平臺、專屬要素的依賴,實現更加符合要素稟賦條件、更具帕累托改進特性的空間布局的重構與優化。
加快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重點舉措
應對產業集群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快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我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探索了一批重要實踐做法,產業集群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例如,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名單,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消費品、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制造強國建設重點領域;浙江、江蘇、四川等地探索發展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集群,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為支撐,加快產業資源虛擬化集聚;江蘇省蘇州市以集群的形態組織創新活動,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產業,探索構建一批產業創新集群等。當前,加快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應面向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錨定轉型方向,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著力解決國內市場融入難題,促進產業集群鏈接國內大循環。針對國內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信息錯配問題,加快推進產業集群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平臺賦能為著力點,發揮平臺經濟的網絡鏈接作用,推動集群更為廣泛地嵌入國內價值鏈分工網絡,發揮平臺經濟的信息放大功能,推動集群更為精準地對接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從供給和需求雙側驅動產業集群融入國內大循環。針對國內市場中的區域壁壘問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特別是,在產業集群數量眾多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要以更高標準、更快速度、更強力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先行區、示范區,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構建,破除各種制約要素、資源、產品流動的市場壁壘,為產業集群參與國內大循環提供制度保障。引導產業集群提升產業標準,支持產業集群企業廣泛應用數字技術賦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提升產業集群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
推動構建共生集群,增強產業集群發展內生動力。產業集群的核心屬性是集群內企業間的強關聯與共融共生。然而,目前,我國一些產業集群內的分工協作度不高,資源要素難以共享,產業集而不群的現象較為突出,產業集群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這既與傳統的外需訂單導向的發展路徑有關,也是個別地區“打造”集群過程中行政權力過度介入所致。建設共生集群、增強集群發展內生動力,一方面,要聚焦能夠承擔“鏈主”職能的一流企業,圍繞一流企業構建分工明確、協作深入、穩固牢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使產業集群不再是企業在空間上的松散組合,而是具有強關聯性的有機整體。打造一流企業是關鍵,應鼓勵集群內重點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提供必要的財稅與科技政策支持,引導重點企業在創新驅動、產業鏈供應鏈整合、市場拓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將集群建設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入結合。通過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加快取消限制要素流動的制度壁壘,使要素、資源、企業能夠加速向產業集群自由流動、內生集聚,使集群能夠成為融合要素資源、發揮集聚效能的空間載體。
加快創新資源導入,提升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加快在傳統產業集群中嵌入創新資源,圍繞集群產業領域,主動規劃引導新型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創新服務機構、公共服務平臺、行業協會等融入集群,推動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的協同布局,讓創新資源為集群創新提供更有力、更直接、更系統的支撐。強化創新型企業在產業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逐步推動產業集群中各企業主體由生產分工向創新分工演化,構建“鏈主+專精特新”創新生態系統,即“鏈主”專注整體技術框架、“專精特新”專注特定技術和工藝的創新協同體系,激發集群內生創新動力。針對產業鏈與創新鏈存在自我循環、科技創新與產業經濟“脫鉤”的問題,著力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當前,尤其要緊抓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數字平臺與數字工具在減少信息不對稱、防止價格信息失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創新鏈的創新供給與產業鏈的創新需求精準匹配,推動技術信息在產業鏈與創新鏈之間的暢通流動,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
聚焦重點未來產業領域,打造產業集群發展新高地。未來產業是由顛覆性技術突破驅動形成的產業領域,圍繞未來產業打造產業集群發展新高地,是搶占產業發展先機與制高點、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現實要求。一是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推進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識別與預測。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很多新技術領域仍然處于初期或是萌芽狀態,未來的演進方向和關鍵技術仍不明確。加強對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識別與預測,是打造未來產業集群的前提與保障。英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建立了技術預見工作組,日本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展了技術預見調查,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經驗做法。二是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客觀上,舉國體制仍然是實現重大突破的最有效方式,當前要積極總結科技創新有效經驗,創新科技決策體制,集中資源、設備、力量協同攻關,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搶占世界科技前沿高地。三是要積極支持未來產業集群建設。組建專門的未來產業引導基金,撬動各類投資基金進入未來產業領域,引導未來產業布局重點地區,加快形成未來產業集群。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賦能產業集群虛擬化轉型。虛擬產業集群對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擴大5G等關鍵網絡基礎設施布局。大規模鏈接情境下的虛擬產業集群,海量數據流的產生將是常態,對數據傳輸精準性、穩定性的要求遠高于消費場景。盡管目前我國5G基站規模居于全球前列,但潛在挑戰來自于產業場景下的峰值規模,一定的超前、超限布局具有必要性。二是要加強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虛擬產業集群建設將會產生對數據儲存、分析的巨量需求,加強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在于:推進算網協同、云網融合,通過發揮算力的集群優勢來突破單點算力的局限;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提升國家整體算力規模和使用效率;推進算力中心綠色低碳化發展,強化數字中心可持續發展。三是推進關鍵數字技術創新突破。產業場景下的數字技術發展仍存在不足,如服裝、制鞋等傳統輕工業品所需的面料皮革等半成品,目前的數字技術對色差、手感、質感等參數的描述仍不夠精準,這也是導致一些傳統產業集群空間布局固化的原因之一。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特別是,基于AR/MR等的產業元宇宙技術,將其與企業數字孿生產品相結合,能夠極大地提升復雜工業品關鍵信息虛擬化空間。
積極用好國際資源,推動高端產業集群建設。新發展格局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開放型經濟要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產業集群建設質量,同樣要積極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要以更大力度引導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嵌入產業集群、融入產業體系,借助國際優質資源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的質量變革、動力變革。積極用好國際資源,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的獨特優勢,前者強化需求側吸引力,后者深化供給側粘連度,兩者共同驅動外資融入本土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做好外資企業服務保障,增強吸引外資的向心力。特別是,要加大自貿試驗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政策創新力度,發揮自貿試驗區在吸引高質量外資方面的關鍵作用,使自貿試驗區成為高素質生產要素匯集地、高端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