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未來產業發展形勢展望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9-18 點擊:次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演進,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加快未來產業布局。我國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2023年,政府將出臺更有力的政策推動未來產業加速發展,顛覆性研究和融合式創新將不斷加速催生未來產業新發展方向,地方未來產業培育有望實現發展路徑新模式新突破。同時,需關注部分地方重點領域布局不夠精準、產融資本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培育風險性評估不足等問題。對此,本文建議,要進一步強化國家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建立與未來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金融要素供給體系,完善未來產業培育風險評估機制。
關鍵詞:未來產業;發展形勢;展望
近年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均提前謀劃顛覆性、變革性技術和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2022年我國未來產業頂層設計持續完善,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創新以及元宇宙、衛星互聯網、氫能儲能等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發展取得新成績,先行省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未來產業發展路徑。2023年,政府將出臺更有力的政策推動未來產業加速發展,顛覆性研究和融合式創新將不斷加速催生未來產業新發展方向,地方未來產業培育有望實現發展路徑新模式新突破。與此同時,部分地方重點領域布局不夠精準、產融資本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培育風險性評估不足等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一、對2023年形勢的基本判斷
(一)將出臺更有力的政策推動未來產業加速發展
一是各部門將結合“十四五”提出的重點領域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部署了一系列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科技部、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各地方和各主體加快人工智能場景應用提供了系統性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2023年我國將持續高度重視政策的指引作用,不斷強化政策工具的使用,特別是聚焦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發力,進一步圍繞重點領域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產業規劃、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
二是各地將聚焦產業基礎及資源稟賦出臺更“下沉”的未來產業政策文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河南、山西和上海4個省份(直轄市)以及深圳、南京、寧波等16個地級市共計發布未來產業相關政策文件26個,其中18個文件于2022年集中發布,未來產業政策制定進入全面發力階段。2023年是“十四五”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各地將聚焦產業資源稟賦和區域發展需求,進一步優化未來產業政策環境。同時,已出臺相關政策的地方將圍繞未來產業重點細分賽道構建自上而下、分區分類的下沉式政策機制,一系列實施方案、行動計劃等操作層面的文件有望陸續發布(如圖1所示)。
(二)顛覆性研究和融合式創新將不斷加速催生未來產業新發展方向
一是基礎研究突破將持續為未來產業發展奠定基礎。量子信息方面,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成功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二號”以及“祖沖之二號”,在超導體系方面實現了較強的量子計算優越性,自此我國成為目前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都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生物制造方面,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淀粉全人工合成,被國內外領域專家認定為“典型的‘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
二是應用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推動未來產業發展。我國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不斷突破,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領域不斷催生新算法、新模型、新范式,AI框架正向著全場景支持、超大規模AI、安全可信等技術特性深入探索。北斗系統實現45顆在軌衛星提供服務,定位精度優于5米,向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國際搜救、全球短報文通信服務,2023年計劃發射3-5顆衛星,應用深度將持續增強。
三是以元宇宙、衛星互聯網、氫能儲能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變革將加速演進。隨著元宇宙概念席卷全球,在AR/VR、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推動下,2023年元宇宙產業預期將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據預測,目前我國元宇宙產業產值已超400億元,未來五年元宇宙市場將突破2000億元,并成為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度重視太空領域戰略布局,據統計,2021年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規模約為292億元,預計2023年將達到356億元,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雙碳目標倒逼能源革命,加速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實現并網發電,我國氫能產業啟動,2023年有望實現部分關鍵技術領域的新突破(如圖2所示)。
(三)未來產業培育有望實現發展路徑新模式新突破
一是浙江、上海、深圳等先行省市立足本地科技、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逐步探索較為清晰完整的未來產業發展路徑。浙江省構建“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產業化—產業集群”的未來產業培育鏈路,打造集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場景應用和產業發展于一體的未來產業生態布局。深圳市聚焦“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實施“強基”“突破”“加速”“融合”“匯聚”五大工程,推動創新資源向未來產業集聚,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深度融合。
二是各地將聚焦關鍵技術、細分賽道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取得新成果。技術創新方面,寧波市提出到2025年,在商業航天發射、衛星通導遙、微創介入器械、人工智能解析交互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先導區建設方面,浙江省提出力爭到2023年,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第三代半導體等優勢領域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積極創建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圍繞氫能與儲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領域布局建設20個左右未來產業先導區。2022年浙江省公布第一批8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名單,河南省公布第一批9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名單。2023年先行省市將進一步加速推進未來產業先導區布局,圍繞先導區建設重點培育、打造一批細分賽道新成果,同時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挖掘更多新興領域增長點,謀劃新的未來產業先導區(如圖3所示)。
二、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部分地方重點領域布局不夠精準
當前我國未公開出臺國家層面的未來產業指導性文件,多行業、多主體分散式頂層設計成為近幾年地方未來產業布局的鮮明特征。一是部分地方對未來產業認識不夠深入。部分省市對未來產業內涵邊界、區域統籌等缺乏全局和趨勢性把握,從部分省市已出臺的未來產業政策看,有的“未來產業”僅是本地的傳統優勢產業,并未體現出面向未來的產業成長特征。成都、杭州、鄭州、南京等地方政府部門反映,當地未來產業政策大多基于本地產業需求及自身理解來制定,對未來產業的內涵邊界把握存在疑慮。
二是部分未來產業領域在地方布局中高度重合。通過對地方未來產業相關文件進行梳理,發現未來產業大部分出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數字經濟的相關規劃中,很多地方將未來產業界定在一些現有前沿科學的細分分支中,產業邊界和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據不完全統計,在“十四五”系列規劃、行動計劃、指導意見中明確未來產業重點方向及細分領域的4個省、16個重點城市相關文件中,將“量子信息”或“量子科技”作為主要布局方向的超過80%,然而某些地市并不具備量子產業資源基礎,未來可能會導致過度重復建設,引發無序競爭、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
(二)產融資本創新能力不足成為制約未來產業發展的瓶頸
未來產業部分技術創新高度依賴產融資本,現有產融資本短平快、新型產品少,創新能力相對不足。一是我國資本市場“短平快”的現象比較普遍,難以滿足未來產業發展所需的長期投入。金融資本傾向于進入回報快、回報率高的產業領域,而未來產業部分領域尚處于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階段,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回報周期長且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吸引金融資本注入,從而喪失大量未來技術進步的機會。
二是在未來產業的基礎核心技術研發方面,現有產業金融機制仍然以政府補貼為主,產業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等市場主導的新型金融產品缺乏,與未來產業相適應的創新運作體系尚未形成。例如,除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外,我國鮮有在量子科技、類腦智能等領域宏觀層面上設立的產業引導基金,難以滿足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多元化、市場多層次化、細分領域個性化的資金需求。
來源:新經濟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