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_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_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聚焦|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進展、問題與提升路徑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9-08 點擊: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率先突破領域之一。在以產業協同發展為主要抓手推進京津冀高度協同發展的新階段,系統梳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模式機制,厘清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引領下產業協同發展面臨的多重難題,提出長效化、高質量推進產業協同發展的路徑設計,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重大。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成效明顯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9年來,三地緊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成效明顯。
 
  (一)產業協同發展的制度安排不斷強化
 
  京津冀三地強化產業協同總體制度安排,主動謀劃產業轉型,圍繞產業規劃園區共建、項目落地、產業鏈構建等方面強化制度設計,推進重大問題解決。三地制定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等具體政策,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疏解政策體系和產業協同發展機制。針對三地產業轉移承接的稅收分享等核心問題,三地進行了突破性探索,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等政策文件,為區域產業協同對接核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政策保障,產業協同發展的制度環境持續優化。
 
  (二)產業協同發展的載體加速建設
 
  在中央和三地政府的共同推動下,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加速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個集中承載地產業承載能力和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張承生態功能區等“4+N”平臺產業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為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重點打造了以綜合承接平臺與專業承接平臺相結合的“1+16”承接體系,河北有針對性地打造了“1+5+4+33”重點承接平臺體系,產業集聚發展和產業合作的載體建設成效明顯。
 
  (三)產業對接協作發展的模式不斷豐富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堅持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相結合,因地制宜與因勢利導相結合,逐漸探索形成了稅收分成模式、托管或異地監管模式、“飛地經濟”模式、產學研合作模式及依托產業鏈的全產業鏈合作模式等合作共贏的區域協作模式,擴大了產業轉移與承接的成果,提升了區域產業合作的能級。如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按照京冀“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設,入園企業保留“北京身份”,藥批文號等部分管轄權仍屬北京,實現異地監管,打破了阻礙京企外遷的政策壁壘,促進兩地醫藥企業協作邁上新臺階。
 
  (四)產業對接協作規模不斷擴大
 
  京津冀三地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帶動的產業轉移與承接為主要抓手,推動產業承接對接工作跑出了“加速度”。津冀不斷加強與北京企業總部、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優質資源的對接合作,引導在京優質企業、重大項目和創新資源入駐落戶,區域產業對接協作規模不斷取得新突破。
 
  (五)協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創新資源雄厚的優勢,京津冀三地通過設立搭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科創平臺,推動設立國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京津冀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等創新投資基金,建立跨地區的產學研聯合創新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深化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區域協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六)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京津冀三地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主抓手,北京在控增量、減存量中高精尖產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位推進,津冀在積極有序承接功能與產業中優化升級,三地協力合作過程中產業鏈的高級化和產業基礎的現代化水平以及區域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2014年以來,北京市已經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產業更趨高精尖化。天津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河北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制造業單位數區域占比由協同前的54.6%提升至2021年的79.3%。同時,京津冀三次產業比重從2014年的5.7∶41.1∶53.2轉變為2022年的4.8∶29.6∶65.6,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2.4個百分點。
 
  圖片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潛力巨大
 
  對照持續深化產業協同發展目標,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未來潛力巨大,合作空間十分廣闊。
 
  (一)京津冀綜合經濟實力有待提高
 
  近年來,京津冀經濟規模持續擴大,但是其地區生產總值的全國占比有所下降,與目標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與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相比,京津冀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提升速度相對滯后,經濟承載力和增長活力有待加強。同時,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這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大重要目標——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經濟圈和縮小區域內發展差距的目標尚有距離。
 
  (二)產業對接協作的層次有待提升
 
  京津冀之間的產業協同發展始于北京向津冀兩地的產業轉移,目前尚未衍生出深層次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協作,還沒有形成區域產業發展的聯動發展格局,產業協作層次和水平還不夠高,產業融合程度還不夠深,產業融合范圍還不夠廣。由于產業結構的固有缺陷,京津冀開展產業協作、發展跨地區產業集群的過程不夠順暢,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堵點”和“斷點”,產業鏈上下游自由延伸擴展具有一定難度。
 
  同時,區域內旁側產業和關聯產業的缺失,產業的區域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不高,這些都制約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因而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世界級產業和產業集群的難度較大。以集成電路產業鏈為例,京津冀集成電路主鏈集中在芯片設計和制造及設備兩個環節。其中,北京和河北集成電路主鏈占比最大的是芯片設計,天津集成電路主鏈集中在芯片設計和制造及設備,而在集成電路上游的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中游的半導體封測,以及下游的消費電子等應用產業比較薄弱,使得區域間集成電路產業的主體對接合作、成果轉移落地困難,產業滾動發展、自主發展、集群發展的能力由此受到較大限制。
 
  (三)協同創新還有待進一步做深做實
 
  一是北京對津冀的創新輻射帶動作用仍然不足。2020至2022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為6316.2億元、7005.7億元和7947.5億元,但北京輸入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僅占北京技術合同輸出額的7.6%、5.0%和4.5%。北京的創新成果在津冀兩地實現產業化也相對較少,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
 
  二是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尚未形成強大合力。一方面,京津冀區域的產業鏈與創新鏈匹配程度較低;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協同創新還存在著動力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資源流動不暢、行政主導型經濟等制約,影響了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
 
  (四)產業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
 
  產業跨區域轉移是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抓手。京津冀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一體化發展,產業跨區域轉移的利益協調是關鍵。2014年以來,雖然京津冀出臺了很多改革創新措施,但是跨區域產業轉移的利益共享機制尚待完善。其中,稅收利益不協調是制約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較為突出的因素之一,為有效推進企業轉移,需要完善的利益共享機制來協調三地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維持產業協同的可持續性。進入非首都功能疏解與產業合作新階段,疏解方的疏解動力會逐步降低,承接方的競爭會日漸提升,圍繞非稅收利益增值的矛盾和問題將會增加,新產業項目、重大創新平臺、高水平人才等方面的競爭不可忽視。
 
  京津冀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提升路徑
 
  新時期新階段,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培育與優化區域經濟增長極,推動區域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暢鏈,提高創新鏈與產業鏈匹配度,推進產業協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有新思路,走新路徑,出新舉措。
 
  (一)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和優化區域經濟增長極結構
 
  針對京津冀地區內部的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落差較大的問題,借鑒國際先進城市群和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經驗,京津冀三地需要鞏固發展中心城市,積極培育一批副中心城市和區域經濟次級增長極,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協作與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結構。
 
  一是要充分利用京津兩大中心城市集聚優勢,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北京的產業發展優勢在于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天津的產業發展優勢在于先進制造業和擁有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兩大中心城市憑借自身優勢,通過集聚效應吸引大量的優質生產要素資源,對周邊城市的經濟輻射效應持續增強,可以促進京津冀區域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不斷提升發展條件。因此,未來應繼續提升京津兩大中心城市能級,強化其輻射帶動引領能力。
 
  二是要積極培育發展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等區域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加快推動這些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縮小其與京津兩大中心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落差,打造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區域產業協作的新引擎。石家莊尤其需要集聚更多的人口和產業,打造京津冀副中心城市,以帶動冀中南地區經濟發展;保定、唐山也需要發揮靠近北京的區位優勢,借力北京盡快提升發展能級;邯鄲則重在建設晉冀魯豫交界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三是要繼續積極推進雄安新區建設進程,使其盡快發展成為京津冀區域內的應用創新、產業創新中心,高端高新制造中心,現代高端服務中心,成為綠色制造、先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高新制造全面融合發展的綜合創新示范區和發展引領區,成為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重要載體。
 
  (二)補短板強弱項,打通妨礙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堵點”“痛點”和“難點”
 
  針對京津冀產業對接協作和產業協同發展存在的薄弱產業環節和產業鏈缺失的現狀,加快區域產業鏈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區域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暢鏈,消除妨礙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腸梗阻”現象,暢通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和協同發展鏈路,增強區域產業資源配置能力、區域產業專業協作能力、區域產業集聚集群化發展能力和區域產業發展的根植能力與抗風險能力,推動實現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走穩。
 
  一是要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合力推動關鍵基礎技術攻關、基礎器件研制、基礎材料發展、基礎軟件升級、基礎工藝提升和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補齊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在“六基”的短板與弱項,為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提供產業基礎保障。
 
  二是要聚焦區域產業合作基礎較好、發展空間廣闊的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氫能、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深化產業鏈區域協作,協同培育壯大跨區域的先進制造業和高端高新產業集群,促進京津冀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三是加大對京津冀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區域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發展一批有助于區域產業集群培育和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提升區域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和協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區域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四是要促進京津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與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支持并鼓勵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創新生產方式、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推動數字技術全產業鏈融合創新,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區域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
 
  (三)提高創新鏈與產業鏈匹配度,增強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圍繞產業鏈協同規劃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協同布局產業鏈,提高區域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匹配度,推動形成京津冀區域內創新要素科學、有效、順暢的配置格局,提高區域創新鏈對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支撐能力和區域內轉化能力,增強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是針對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資源分布現狀與特點,加強協同創新支撐、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創新資源,加快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助推京津冀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強化京津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整體功能。
 
  二是促進區域內創新鏈和產業鏈相向而行,雙向奔赴。一方面,區域內創新要緊扣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高級化與產業基礎現代化的現實需求來選擇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重點方向與重大項目,使區域創新鏈更好地適應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升級的需求并為之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要加大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區域內創新成果相對集中和領先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鏈對創新鏈的適應能力和產業化轉化能力。
 
  三是要充分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作用,依托在重要節點的共建園區,構建科技創新園區鏈,輸出高端要素資源和先進管理理念,使其成為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天津市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河北省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之間互促互進,推動創新鏈實現更大空間的網絡化,推動形成區域內“技術創新—創新鏈網絡化—創新成果產業化、工程化—產業鏈升級擴容”的創新鏈產業鏈高質量融合發展格局。
 
  (四)破除關鍵制約障礙,推進產業協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著力破解產業轉移和產業協作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發揮有為政府在統籌協調、規劃引導、政策對接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包括中央政府和三地政府在內的“三地四方”區域協調機制,破解制約產業轉移的行政壁壘和制度障礙,形成區域產業轉移與產業對接的內生動力。
 
  建立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清理妨礙要素流動、資源共享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消除隱蔽性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市場壟斷,促進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在更大空間上優化配置和開放共享。完善產業轉移和分工合作的利益分享機制、成本共擔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產業跨行政區轉移的稅收政策,進一步明確和完善稅收分享范圍及比例劃分,健全完善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體系,共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區域內產業轉移與承接的無縫對接和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端智庫課題“京津冀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與對策分析”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工業數字化轉型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項目編號:2022GJS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3年第5期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聚焦|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進展、問題與提升路徑

2023-09-08 來源:高新院 vwcr.cn 點擊: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率先突破領域之一。在以產業協同發展為主要抓手推進京津冀高度協同發展的新階段,系統梳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模式機制,厘清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引領下產業協同發展面臨的多重難題,提出長效化、高質量推進產業協同發展的路徑設計,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重大。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成效明顯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9年來,三地緊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成效明顯。
 
  (一)產業協同發展的制度安排不斷強化
 
  京津冀三地強化產業協同總體制度安排,主動謀劃產業轉型,圍繞產業規劃園區共建、項目落地、產業鏈構建等方面強化制度設計,推進重大問題解決。三地制定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等具體政策,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疏解政策體系和產業協同發展機制。針對三地產業轉移承接的稅收分享等核心問題,三地進行了突破性探索,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等政策文件,為區域產業協同對接核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政策保障,產業協同發展的制度環境持續優化。
 
  (二)產業協同發展的載體加速建設
 
  在中央和三地政府的共同推動下,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加速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個集中承載地產業承載能力和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張承生態功能區等“4+N”平臺產業承載能力不斷提升。為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重點打造了以綜合承接平臺與專業承接平臺相結合的“1+16”承接體系,河北有針對性地打造了“1+5+4+33”重點承接平臺體系,產業集聚發展和產業合作的載體建設成效明顯。
 
  (三)產業對接協作發展的模式不斷豐富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堅持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相結合,因地制宜與因勢利導相結合,逐漸探索形成了稅收分成模式、托管或異地監管模式、“飛地經濟”模式、產學研合作模式及依托產業鏈的全產業鏈合作模式等合作共贏的區域協作模式,擴大了產業轉移與承接的成果,提升了區域產業合作的能級。如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按照京冀“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設,入園企業保留“北京身份”,藥批文號等部分管轄權仍屬北京,實現異地監管,打破了阻礙京企外遷的政策壁壘,促進兩地醫藥企業協作邁上新臺階。
 
  (四)產業對接協作規模不斷擴大
 
  京津冀三地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帶動的產業轉移與承接為主要抓手,推動產業承接對接工作跑出了“加速度”。津冀不斷加強與北京企業總部、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優質資源的對接合作,引導在京優質企業、重大項目和創新資源入駐落戶,區域產業對接協作規模不斷取得新突破。
 
  (五)協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創新資源雄厚的優勢,京津冀三地通過設立搭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科創平臺,推動設立國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京津冀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基金等創新投資基金,建立跨地區的產學研聯合創新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深化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區域協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六)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京津冀三地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主抓手,北京在控增量、減存量中高精尖產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位推進,津冀在積極有序承接功能與產業中優化升級,三地協力合作過程中產業鏈的高級化和產業基礎的現代化水平以及區域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2014年以來,北京市已經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產業更趨高精尖化。天津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河北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制造業單位數區域占比由協同前的54.6%提升至2021年的79.3%。同時,京津冀三次產業比重從2014年的5.7∶41.1∶53.2轉變為2022年的4.8∶29.6∶65.6,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2.4個百分點。
 
  圖片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潛力巨大
 
  對照持續深化產業協同發展目標,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未來潛力巨大,合作空間十分廣闊。
 
  (一)京津冀綜合經濟實力有待提高
 
  近年來,京津冀經濟規模持續擴大,但是其地區生產總值的全國占比有所下降,與目標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與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相比,京津冀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提升速度相對滯后,經濟承載力和增長活力有待加強。同時,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這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大重要目標——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經濟圈和縮小區域內發展差距的目標尚有距離。
 
  (二)產業對接協作的層次有待提升
 
  京津冀之間的產業協同發展始于北京向津冀兩地的產業轉移,目前尚未衍生出深層次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協作,還沒有形成區域產業發展的聯動發展格局,產業協作層次和水平還不夠高,產業融合程度還不夠深,產業融合范圍還不夠廣。由于產業結構的固有缺陷,京津冀開展產業協作、發展跨地區產業集群的過程不夠順暢,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堵點”和“斷點”,產業鏈上下游自由延伸擴展具有一定難度。
 
  同時,區域內旁側產業和關聯產業的缺失,產業的區域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不高,這些都制約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因而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世界級產業和產業集群的難度較大。以集成電路產業鏈為例,京津冀集成電路主鏈集中在芯片設計和制造及設備兩個環節。其中,北京和河北集成電路主鏈占比最大的是芯片設計,天津集成電路主鏈集中在芯片設計和制造及設備,而在集成電路上游的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中游的半導體封測,以及下游的消費電子等應用產業比較薄弱,使得區域間集成電路產業的主體對接合作、成果轉移落地困難,產業滾動發展、自主發展、集群發展的能力由此受到較大限制。
 
  (三)協同創新還有待進一步做深做實
 
  一是北京對津冀的創新輻射帶動作用仍然不足。2020至2022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為6316.2億元、7005.7億元和7947.5億元,但北京輸入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僅占北京技術合同輸出額的7.6%、5.0%和4.5%。北京的創新成果在津冀兩地實現產業化也相對較少,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
 
  二是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尚未形成強大合力。一方面,京津冀區域的產業鏈與創新鏈匹配程度較低;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協同創新還存在著動力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資源流動不暢、行政主導型經濟等制約,影響了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
 
  (四)產業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
 
  產業跨區域轉移是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抓手。京津冀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一體化發展,產業跨區域轉移的利益協調是關鍵。2014年以來,雖然京津冀出臺了很多改革創新措施,但是跨區域產業轉移的利益共享機制尚待完善。其中,稅收利益不協調是制約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較為突出的因素之一,為有效推進企業轉移,需要完善的利益共享機制來協調三地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維持產業協同的可持續性。進入非首都功能疏解與產業合作新階段,疏解方的疏解動力會逐步降低,承接方的競爭會日漸提升,圍繞非稅收利益增值的矛盾和問題將會增加,新產業項目、重大創新平臺、高水平人才等方面的競爭不可忽視。
 
  京津冀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提升路徑
 
  新時期新階段,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培育與優化區域經濟增長極,推動區域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暢鏈,提高創新鏈與產業鏈匹配度,推進產業協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有新思路,走新路徑,出新舉措。
 
  (一)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和優化區域經濟增長極結構
 
  針對京津冀地區內部的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落差較大的問題,借鑒國際先進城市群和國內長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經驗,京津冀三地需要鞏固發展中心城市,積極培育一批副中心城市和區域經濟次級增長極,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協作與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結構。
 
  一是要充分利用京津兩大中心城市集聚優勢,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北京的產業發展優勢在于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天津的產業發展優勢在于先進制造業和擁有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兩大中心城市憑借自身優勢,通過集聚效應吸引大量的優質生產要素資源,對周邊城市的經濟輻射效應持續增強,可以促進京津冀區域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不斷提升發展條件。因此,未來應繼續提升京津兩大中心城市能級,強化其輻射帶動引領能力。
 
  二是要積極培育發展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等區域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加快推動這些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縮小其與京津兩大中心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落差,打造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區域產業協作的新引擎。石家莊尤其需要集聚更多的人口和產業,打造京津冀副中心城市,以帶動冀中南地區經濟發展;保定、唐山也需要發揮靠近北京的區位優勢,借力北京盡快提升發展能級;邯鄲則重在建設晉冀魯豫交界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三是要繼續積極推進雄安新區建設進程,使其盡快發展成為京津冀區域內的應用創新、產業創新中心,高端高新制造中心,現代高端服務中心,成為綠色制造、先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高新制造全面融合發展的綜合創新示范區和發展引領區,成為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重要載體。
 
  (二)補短板強弱項,打通妨礙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堵點”“痛點”和“難點”
 
  針對京津冀產業對接協作和產業協同發展存在的薄弱產業環節和產業鏈缺失的現狀,加快區域產業鏈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區域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暢鏈,消除妨礙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腸梗阻”現象,暢通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和協同發展鏈路,增強區域產業資源配置能力、區域產業專業協作能力、區域產業集聚集群化發展能力和區域產業發展的根植能力與抗風險能力,推動實現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走穩。
 
  一是要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合力推動關鍵基礎技術攻關、基礎器件研制、基礎材料發展、基礎軟件升級、基礎工藝提升和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補齊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在“六基”的短板與弱項,為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提供產業基礎保障。
 
  二是要聚焦區域產業合作基礎較好、發展空間廣闊的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氫能、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深化產業鏈區域協作,協同培育壯大跨區域的先進制造業和高端高新產業集群,促進京津冀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三是加大對京津冀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區域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發展一批有助于區域產業集群培育和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提升區域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和協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區域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四是要促進京津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與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支持并鼓勵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創新生產方式、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推動數字技術全產業鏈融合創新,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區域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
 
  (三)提高創新鏈與產業鏈匹配度,增強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圍繞產業鏈協同規劃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協同布局產業鏈,提高區域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匹配度,推動形成京津冀區域內創新要素科學、有效、順暢的配置格局,提高區域創新鏈對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支撐能力和區域內轉化能力,增強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是針對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資源分布現狀與特點,加強協同創新支撐、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創新資源,加快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助推京津冀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強化京津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整體功能。
 
  二是促進區域內創新鏈和產業鏈相向而行,雙向奔赴。一方面,區域內創新要緊扣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高級化與產業基礎現代化的現實需求來選擇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重點方向與重大項目,使區域創新鏈更好地適應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升級的需求并為之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要加大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區域內創新成果相對集中和領先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鏈對創新鏈的適應能力和產業化轉化能力。
 
  三是要充分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作用,依托在重要節點的共建園區,構建科技創新園區鏈,輸出高端要素資源和先進管理理念,使其成為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天津市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河北省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之間互促互進,推動創新鏈實現更大空間的網絡化,推動形成區域內“技術創新—創新鏈網絡化—創新成果產業化、工程化—產業鏈升級擴容”的創新鏈產業鏈高質量融合發展格局。
 
  (四)破除關鍵制約障礙,推進產業協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著力破解產業轉移和產業協作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發揮有為政府在統籌協調、規劃引導、政策對接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包括中央政府和三地政府在內的“三地四方”區域協調機制,破解制約產業轉移的行政壁壘和制度障礙,形成區域產業轉移與產業對接的內生動力。
 
  建立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清理妨礙要素流動、資源共享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消除隱蔽性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市場壟斷,促進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在更大空間上優化配置和開放共享。完善產業轉移和分工合作的利益分享機制、成本共擔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產業跨行政區轉移的稅收政策,進一步明確和完善稅收分享范圍及比例劃分,健全完善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體系,共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區域內產業轉移與承接的無縫對接和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端智庫課題“京津冀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與對策分析”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工業數字化轉型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項目編號:2022GJS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