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區承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4-24 點擊:次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行政區劃的地域范圍內,依托縣城和中心鎮,以廣大的村莊為腹地,以縣級政府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協調發展一二三產業,具有地域特色的經濟形態。
由于歷史、資源、區位等多種原因,我國東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有明顯的勢位差,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正常表現。東部及大中城市有遷出生產能力的需要,一是當地勞工短缺,大大提高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成本;二是沿海地區及大中城市建設用地、電力供應、原材料、能源等日趨緊張;三是快速粗放的發展使環境承載能力嚴重透支,企業環保成本逐漸加大。中西部地區要素供給充裕、綜合成本相對較低,有承接生產能力的需要。隨著宏觀環境的變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政策,給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位于江西省西南邊緣,通過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互聯網+小農戶”計劃,發展縣域優勢產業,實現富縣富民。該縣建立了一個數字化的經營系統,基于鄉村和城市門店的產品、社區、人口、消費能力等數據以數智化推動規模化銷售。將縣域內千家萬戶干凈的農牧產品、傳統生活模式,與城市的消費者購買場景、游學完美地對接起來,打造一批競爭力較強、知名度較高的特色農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讓小農戶分享科技進步、品牌增值收益。每個農戶僅從銷售農牧產品這一項就能增收1萬元,大范圍增加了農民收入。這種縣域富民產業模式很適合小規模優質農牧產品山區縣。
陜西省安康市因自然條件所限,工業基礎薄弱。同時,廣東、江蘇等地的大批毛絨玩具企業因招工難、招工貴,不得不準備遷移。安康市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通過招商引資、技術服務方式,把毛絨玩具產業整體引進來,以此帶動就業、促進增收,提升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截至目前,該市平利縣等已建成毛絨玩具工廠及配套企業736家,日產能超過100萬只的全國第四大毛絨玩具生產基地,運用“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加工在農戶”的生產模式,吸納就業17515人,其中脫貧人口3987人,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初步形成了集創意設計、原輔料生產、產品加工、貿易銷售等環節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產品大量出口海外,出口占比50%以上。
廣西河池市宜州區由于自然條件適合桑蠶生產,于是積極承接蘇杭絲綢產業的轉移,圍繞“桑蠶繭絲綢千億產業集群”發展目標,打造中國絲綢新都。一方面,引進有實力的下游企業,擴大產能規模,形成輕紡產業等第三產業集聚優勢。另一方面,引進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設備,創新紡織方式,延伸桑蠶繭絲綢全產業鏈條。此外,開發桑蠶絲綢文化旅游項目,推進桑蠶產業功能由生產向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融合轉變,推動絲綢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宜州區桑園面積、蠶繭產量及桑蠶生產規模連續18年保持全國縣域第一,桑蠶繭絲綢產業年總產值突破90億元,養殖戶年均增收1.8萬元以上,人均養蠶收入達8500元以上。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要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向縣域梯度轉移。中西部地區通過因地制宜承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充分發揮了其資源稟賦、勞動力等優勢,不僅優化了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了合理產業分工體系,還拓展了發展空間,加快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但在產業轉移進程中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如技術薄弱、產業特點不突出、未能形成完備齊全的產業鏈等。因此,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產業轉移,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可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加強中西部縣域政府在組織、領導、協調和服務產業轉移方面的能力,優化促進產業承接的良好服務環境,明確承接產業的重點,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抓住承接的切入點和具體模式,如市場進入模式,品牌擴張模式,技工回歸模式等。二是充分發揮各地稟賦優勢,實行區域分工,明確功能定位,同時引導產業和人口向縣城及中心鎮有序梯度轉移,堅持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多輪驅動,發揮城市群、都市圈的戰略平臺功能,推進城鄉產業協同、融合發展。三是培育特色產業和競爭優勢,建立促進產業轉移的利益協調機制,鼓勵縣域經營主體加強細分市場、特色市場、小眾市場開發,培育在縣域發展中更易形成對農業農村輻射帶動能力、更易承載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的鄉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