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33億元丨關注
來源:高新院 vwcr.cn 日期:2023-03-14 點擊:次
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日前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提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33億元、增加44億元。落實稅收、政府采購、首臺(套)保險補償等支持政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
摘要如下:
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一)2023年財政收支形勢分析。
從財政收入看,2023年國內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后基數偏低,為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奠定了基礎。但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財政收入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繼續出臺一些必要的稅費支持政策也將減少財政收入規模。從財政支出看,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重點支出剛性增長,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繼續加強保障。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基層“三保”能力,轉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總體來看,2023年財政收支形勢依然嚴峻,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既把握發展大勢,堅定發展信心,也保持清醒認識,樹牢底線思維,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二)2023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
做好2023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增強財政宏觀調控效能,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優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與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社會政策等協同發力,更直接更有效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
加力主要是加強財政資金統籌,優化組合財政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一是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二是適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三是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
提效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財政政策效能和資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二是增強稅費優惠政策的精準性針對性。三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同時,要保障財政更可持續。
廣告:雨中情防水
圖片
廣告:豫宏集團
圖片
廣告:聚焦新材
圖片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發揮財政穩投資促消費作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促進恢復和擴大消費。加大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潛力充分釋放。支持重點城市加強流通保供體系建設,提升重要生活物資供應保障能力。再支持一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暢通物流網絡。繼續支持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
加強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帶動。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前期準備,適當提高資金使用集中度,優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注重政府投資績效,防止盲目擴大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800億元、增加400億元。
支持加力穩定外貿。深入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自貿協定。完善關稅、進口環節稅收和出口退稅政策,優化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方式,鼓勵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等產品進口。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2.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適應新型舉國體制的財政資金管理機制,全力支持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體系,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試點。研究優化科技支出結構,加強任務和經費統籌。研究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級科研院所改革發展。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安排65億元、增加20億元,推進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高地。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33億元、增加44億元。落實稅收、政府采購、首臺(套)保險補償等支持政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延續實施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
3.進一步優化政策實施方式,持續增強各類企業活力。
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階段性降至1%,繼續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分別實施5%、10%增值稅加計抵減。適當延長個人所得稅優惠等到期政策實施期限。聚焦科技創新、重點產業鏈等領域,結合實際新增出臺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根據企業困難程度,依法對及時納稅存在困難的制造業中小微企業適當延長緩稅時間。
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優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結構,支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在財政補助、稅費優惠、政府采購等方面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4.加強鄉村振興投入保障,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穩定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稻谷最低收購價,加大對產糧大縣獎勵。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安排459億元,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安排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50億元、增加100億元。用于產業發展的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占比力爭提高到60%以上,推動幫扶產業提檔升級。落實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支持政策,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統籌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支持地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完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財政獎補政策,深入開展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綜合運用轉移支付、稅收等政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支持力度,中央財政安排相關轉移支付1770億元、增長8%。
5.完善綠色低碳財稅支持政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支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落實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地膜科學使用回收。擴大政府綠色采購范圍,加大相關產品采購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動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30億元,重點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中央財政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57億元、增加20億元,主要支持實施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做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
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中央財政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安排172億元,推動加快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繼續支持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和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6.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扎實做好民生保障。
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68億元、增加50億元。完善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舉措,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幫助農民工、脫貧人口、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
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250億元、增加20億元,擴大普惠性教育資源供給。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安排100億元、增加30億元,支持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安排404億元、增加10億元,重點用于中西部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等。學生資助補助經費安排720億元、增加32億元。
支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安排財力補助資金1700億元、使用2022年權責發生制結轉資金300億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89元。穩妥有序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積極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應對人口老齡化財政政策舉措。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567億元,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做大做強戰略儲備基金。
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有效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加快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落實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扎實推進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支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水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支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
7.統籌發展和安全,支持國防、外交、政法等工作。
(四)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165億元,比2022年執行數增長5.6%。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150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5750億元,收入總量為107415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9015億元,增長4.7%。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31600億元,通過發行國債彌補,比2022年增加5100億元。
(1)中央本級支出37890億元,增長6.5%。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儲備支出、國債發行付息支出、國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門支出增長0.8%,重點保障教育、科技等領域支出。
(2)對地方轉移支付100625億元,增長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后增長7.9%。
(3)中央預備費500億元,與2022年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17135億元,增長7.6%。加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00625億元、地方財政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1780億元,收入總量為22954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6740億元,增長5.2%。地方財政赤字7200億元,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彌補,與2022年持平。
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7300億元,增長6.7%。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9030億元,收入總量為236330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5130億元(含中央預備費500億元),增長5.6%。赤字38800億元,比2022年增加5100億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148.9億元,增長0.6%。加上上年結轉收入7393.09億元,收入總量為11541.99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5941.99億元,其中,本級支出5045.3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896.6億元。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5000億元。結轉下年使用600億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4021億元,增長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96.6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8000億元,收入總量為112917.6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12917.6億元,增長7.5%。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8169.9億元,增長0.4%。加上上年結轉收入7393.09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8000億元,收入總量為123562.99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17962.99億元,增長6.7%。調入一般公共預算5000億元。結轉下年使用600億元。
(六)2023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410.4億元,增長2.9%。加上上年結轉收入88.92億元,收入總量為2499.32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749.32億元,增長2.3%。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2948億元,下降11.9%,主要是2022年地方國有企業凈利潤下降。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44.55億元、上年結轉收入186.49億元,收入總量為3179.04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764.04億元,增長1.7%。調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1415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358.4億元,下降5.8%。加上上年結轉收入275.41億元,收入總量為5633.81億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3468.81億元,增長2.2%。調入一般公共預算2165億元。
(七)2023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09356.63億元,增長7.7%,其中,保險費收入79974.28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4949.82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98008.44億元,增長7.2%。本年收支結余11348.19億元,年末滾存結余126137.65億元。
2023年,中央財政國債限額298608.35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限額165489.22億元、專項債務限額256185.0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