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8-23 點擊:次
傳統優勢產業是當前區域經濟的產業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區域經濟未來的產業支柱,兩者如何協同融合已成為區域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對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動態分析,綜合應用協同學等理論探討其協同融合的發展路徑,并提出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
傳統優勢產業是以資源、勞動等要素為支撐,在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得以持續快速發展的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擁有較大的產業規模、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區域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引領帶動作用。國內外無數的發展經驗表明,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大多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需要傳統優勢產業長期積累的技術、資本、生產基地以及產業組織結構等方面的支撐;傳統優勢產業也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輻射帶動,方能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產業是區域經濟當前的產業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區域經濟未來的產業支柱,兩者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兩者關系,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優化提升,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研究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理論成果頗多,但研究區域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成果卻不多。楊萍(2014)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驅動,兩者并非簡單的競爭與替代,而是更多呈現為融合協同發展的相互需求。[1]黃思源(2014)應用協同學等理論,結合定性與定量綜合分析,對廣西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2]陸立軍、于斌斌(2012)依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將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演化過程分為3個階段:相互適應階段、協調發展階段、分化替代階段。[3]陳曉永、張會平(2013)根據演化博弈論,建立動態演化博弈模型,揭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動態演化的一般規律。[4]熊勇清、李世才(2010)應用耦合理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間的耦合關系和耦合內容進行了理論分析。[5]徐曄、閆娜娜(2015)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和區位熵灰色關聯分析法,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對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6]陳愛雪(2012)應用平衡發展與非平衡發展理論、漸進式發展與跨越式發展理論,對內蒙古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互動發展進行了研究。[7]宋歌(2012)在對河南省基于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在產業延伸度、產業新型度、產業集中度、以及產業支持度等方面應采取針對性策略。[8]霍影(2012)通過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與區域經濟空間3個子系統所組成耦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度函數、動態分期評價模型,研究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與區域經濟空間協調發展度。[9]上述研究成果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文獻基礎,但就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仍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系統深入研究。
二、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動態分析
傳統優勢產業具有傳統產業和主導產業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發展時間較長、要素依賴性、產品附加值低、生產力閑置率高、發展速度慢、[10]比較優勢強、競爭優勢強、產業關聯度強等方面。[11]自《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正式出臺,標志著我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面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創新性、導向性、關聯性、動態性和風險性等基本特征。[12]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就是傳統優勢產業主導逐步轉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的過程,但這一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競爭、淘汰與替代,而是兩者的協同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在一定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條件下形成的,其產生和發展是動態的,與傳統優勢產業的協同融合發展也因此分為3個不同的階段:第Ⅰ階段為清晰狀態、第Ⅱ階段為模糊狀態、第Ⅲ階段為均衡狀態(如圖l所示)。[13]
在清晰狀態階段,傳統優勢產業處于產業發展的成長期后期或成熟期,產業優勢非常明顯,以其成熟的技術和完整的產業鏈占據主要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始出現,在企業數量、產品種類、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呈現出幼稚特征,盈利水平低而風險高。在這個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因企業數量較少、產品單一、市場受限尚未形成生產體系,與傳統優勢產業在技術、市場、產品、制度等方面的協同融合還不明顯。區域政府既應合理制定傳統優勢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轉移的產業政策,又要制定和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
2.第Ⅱ階段模糊狀態
在模糊狀態階段,傳統優勢產業逐漸衰落,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快速成長態勢,兩者市場競爭勢均相當,協同融合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傳統優勢產業因逐漸喪失市場主導地位,面臨原有生產要素流失的壓力,產業改造提升迫在眉睫,客觀要求加快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的步伐;高新技術引進又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本支持與技術、市場保障,從而極大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在這個階段,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的加快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形成積極的正反饋效應,增強了協同融合發展效應,進一步加快了兩者在資本、技術、人才與市場等方面的鏈接速度,協同融合發展向深層次、深領域推進。區域政府應通過出臺促進政策,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和技術鏈接,促進兩者在物質、信息、技術、能量、資本等的交換與配置。充分利用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產業關聯性,從產業鏈的延伸、技術鏈的對接以及上下游關聯產業的帶動發展等方面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和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區域產業發展的新優勢。
3.第Ⅲ階段均衡狀態
在均衡狀態階段,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基本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成熟期、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具體表現為,部分傳統優勢產業調整開始進入衰退期逐步實現產業淘汰,部分改造升級完成并逐步融合或轉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核心技術、組織管理、制度創新、資源占有、市場份額等方面均處于絕對優勢,通過技術擴散、產業擴散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在這個階段,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產生了分化和替代,更替現象非常明顯。區域政府應科學處理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的新傳統產業和舊傳統產業之間的功能承接關系,積極引導產業的投資方向逐漸由舊傳統產業中的衰退部分或夕陽產業向新傳統產業轉移。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淘汰、改造和轉移傳統優勢產業衰退形成的夕陽產業,對于產品和市場處于絕對衰退的產業,制定相應的淘汰和退出機制;另一方面,對于產品和市場處于相對衰退期的產業,要引導其進行改造升級,并選擇和培育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路徑
協同學理論(synergetics)是由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紀70年代初創立的,主要研究開放的復雜系統中,子系統之間通過自組織作用使整個系統由無序向高級有序演化的基本規律。[14]按照協同學原理,區域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個系統,具備復雜性與開放性、由無序向高級有序演化等協同學理論客觀要求。[15]綜合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征、以及清晰狀態、模糊狀態、均衡狀態3個階段協同融合發展態勢,兩者需要在產業要素、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市場、產業制度等五個方面加強協同融合,同時不斷完善區域促進協同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16]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路徑系統模型(如圖2所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需要傳統優勢產業長期積累的技術、資本、產品、市場等基礎條件;同樣,傳統優勢產業也需要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進行改造提升,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傳統優勢產業在自身改造提升的同時,也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要素基礎,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聚集與發展成為新的主導或支柱產業,兩者協同融合促進區域產業的發展與壯大。
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素協同融合,主要體現在兩者產品的協同融合、技術的協同融合、資本的協同融合。
(1)產品協同融合。具體表現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對傳統優勢產業產品的替代,以及傳統優勢產業產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的支撐。例如,家電是我國許多地區的傳統優勢產業,家電與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協同融合發展成為智能家電及物聯網家電(智能家電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新能源家電、環保家電等新家電產品。智能家電及物聯網家電,是傳統家電產品與高端計算機及外圍設備、高端電子裝備和儀器、新型顯示器件、新興產業配套電子元器件、新興產業電子應用產品、以及物聯網、傳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的協同融合;新能源家電,是傳統家電產品與燃氣能、空氣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的協同融合;環保家電是傳統家電與稀有金屬材料、半導體材料、高品質特殊鋼、高強輕型合金、特種玻璃、高性能復合材料、納米材料、能源利用環節節能技術裝備等新材料、節能環保融合的新產品。
(2)技術協同融合。技術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協同融合的前提,早在1997年,Ames和Rosenberg[17]就認為技術融合是技術更高一級的進步和革新,其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創新突破產生新技術;另一類則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技術相互融合,形成雜交技術。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采用的高新技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極強的滲透性,傳統優勢產業企業競相采用,于是高新技術在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擴散、滲透,最終產生區域產業協同融合發展效應。技術協同融合主要表現在設備與工藝、管理水平與環境保護等3個方面。一是改進生產設備與工藝。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和先進工藝,對傳統優勢產業原有的生產設備與工藝進行技術性的改造與提升,或者利用高效能先進生產設備代替、淘汰原有的落后生產設備,以達到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生產技術。二是提高管理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傳統優勢產業通過引進分布式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多網融合通信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促進傳統優勢產業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不斷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管理水平及綜合素質。三是提升環境保護水平。傳統優勢產業通過吸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淘汰原有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使其生產達到綠色環保的要求,實現區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資本協同融合。主要表現為傳統優勢產業為發展初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后期反哺傳統優勢產業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需要傳統優勢產業在資金方面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傳統優勢產業通常是一個區域的主導或支柱產業,積累了雄厚的資金,形成了成熟的金融支持體系和發達的資本市場,可通過多元化、市場化的融資方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在發展的中后期可實現持續的資本產出,由此積累的大量資本反哺傳統優勢產業。
2.產業結構協同融合
產業結構協同融合主要表現為產業分布的橫向合理和產業順序的縱向承接兩個方面。
(1)產業分布的橫向合理。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整個區域經濟中比重逐漸上升,傳統優勢產業調整改造比重進一步加大,產業與產業之間相互包容、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2)產業順序的縱向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縱向承接,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繼承傳統優勢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優勢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將傳統優勢產業的先天優勢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后發優勢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協同融合。
3.產業布局協同融合
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的布局,應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其布局協同融合主要體現在空間布局和地域分工兩個方面。
(1)空間布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離不開技術、資源等主要因素,其產生通常會在技術人才、資源等因素集中的區域出現。而人才的聚集、資源的集中通常是傳統優勢產業聚集發展的結果,因此應科學布局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有利于發揮傳統優勢產業的產業優勢、資本優勢等,又有利于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的協同融合發展。
(2)地域分工。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從產業鏈上游向下游延伸擴展,著力在高加工度、增值環節、瓶頸環節、關鍵環節、配套環節上尋求突破,形成完整的區域產業鏈。完善以信息技術、物流技術、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區域服務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
4.產業市場協同融合
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市場上的協同融合,主要表現在兩者相互提供市場需求,從而形成協同融合發展的雙贏局面。
(1)傳統優勢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市場需求。傳統優勢產業在接受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技術滲透和改造、在上游提供生產研發與產品設計支持與服務、在下游幫助提高產品營銷和品牌建設能力的同時,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2)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傳統優勢產業開辟新的市場需求。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品的生產經營中,需要利用傳統的原材料及傳統的初級產品,有些傳統優勢產業甚至可鏈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鏈的上下游,有些傳統優勢產業還可主動嵌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鏈的中端,從而使區域的產業價值鏈處于良性循環。
5.產業制度協同融合
(1)產業制度制定統籌兼顧。在制定產業制度時,應充分考慮區域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兩者之間客觀需求的不同。關于傳統優勢產業的制度應有利于保持穩定的發展局面,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度應有利于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調和兩者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沖突與矛盾,實現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有機統一。
(2)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其發展特別是發展初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推動。合理利用財稅政策、土地政策等重要措施,形成有效的空間聯動機制、信息傳導機制和產業融合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研發,加快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在實施產業技術創新研發補助、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的同時,形成產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分擔和化解機制。
四、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政策措施
正確處理好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改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事關區域經濟的可持續與長遠發展。立足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根據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客觀需求,科學制定區域協同融合發展規劃、強化協同融合財稅金融支持、加強協同融合載體及平臺建設、加強企業間協同融合、建立協同融合科研隊伍、完善協同融合保障體系,著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
1.科學制定協同融合發展規劃
為避免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盲目性,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科學規劃的重要性,增強協同融合發展頂層設計意識。首先,在全面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綜合技術發展水平、產業優勢、資源承載力等各方面因素,科學制定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其次,根據協同融合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的指導目錄,進一步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確保協同融合發展規劃的有效實施。
2.強化協同融合財稅金融支持
強有力的財稅金融支持,是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首先,制定實施財稅優惠政策。綜合制定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與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加快設立政府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產學研合作基金等,鼓勵支持傳統優勢產業企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聯合開展重大核心技術攻關。其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積極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信貸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支持傳統優勢產業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充分利用股權、動產等進行質(抵)押融資;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信用貸款等形式,降低產業協同融合項目的融資門檻;加快發展融資租賃、擔保、小額貸款等豐富多樣非銀行金融機構,構建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創新建立貫穿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融資聯動機制,對處于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貼身服務”。最后,探索建立風險投資體系。通過參股、融資擔保、跟進投資和風險補助等方式,扶持壯大風險投資機構。引導金融機構創新建立信貸體系和保險、擔保聯動機制,不斷完善擔保風險補償機制。
3.加強協同融合載體及平臺建設
區域政府加強載體及平臺建設是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關鍵保障。一是加強產業發展載體建設。完善產業園區等載體的基礎設施,不斷增強物流、倉儲、信息化管理等配套服務功能。二是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是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圍繞區域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以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平臺、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共性技術供給平臺,組織實施重大研發專項,力求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高端共性技術和瓶頸技術。著力打造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的專業型、集聚型的創新平臺,以打破原有的產業壁壘,促進生產要素實現跨產業自由流動,使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優勢互補,不斷增強產業發展的協同融合效應。
4.加強企業間的協同融合
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間協同融合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優勢產業龍頭企業或領軍企業接受戰略性新興產業輻射帶動。主動接受高新技術滲透促進產品的系列化整合,通過兼并重組及上下游一體化經營等方式促進企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全面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主動與傳統優勢產業企業建立形式多樣的協作配套關系。向傳統優勢產業企業提供管理、工藝與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通過相互參股,以股權為紐帶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等方式,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企業生產配套能力,使兩者產業鏈形成環環相連的增值和流轉過程,從而協同融合形成產業鏈的網絡結構。與此同時,大力培育能夠引領傳統優勢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并具有較強產業鏈帶動力的龍頭企業。
5.建立協同融合科研隊伍
在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進程中,區域應高度重視科研隊伍的建設。首先,應積極向國內外招聘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著力打造一批兼具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發展需要的復合型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其次,以產業創新園、大學科技園等為載體,以科研機構、產業協同融合項目為依托,加快培養一批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科研骨干和學術帶頭人。同時,在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精選一批優秀中青年科研骨干進行重點培養。最后,為產學研合作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支持產業協同融合重大項目的研究,制定鼓勵產學研合作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才,積極投身于產業協同融合關鍵性科技突破研究。
6.完善協同融合保障體系
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融合的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土地供給制度、知識產權管理與服務機制、產品推廣應用的市場環境等三個方面。首先,實行差異化的土地供給制度。優先保證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用地需求,并在土地出讓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其次,完善知識產權管理與服務機制。鼓勵支持申請發明專利和注冊商標,建立區域專利聯盟。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評估交易機制,鼓勵支持知識產權的運用和轉讓。加強發明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管理,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最后,營造新興產品推廣應用良好的市場環境。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于產業化初期的產品與項目,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可通過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組織實施應用示范等方式進行扶持與推廣。這既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又增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傳統優勢產業原材料、初級產品等生產要素的市場需求,有力促進了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協同融合發展。
[作者]王小明,研究員,重慶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