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要從文學和美學中汲取理論源泉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2-22 點擊:次
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中,關于人物的塑造曾有過一場爭論:表現個性還是表現共性?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提出:“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謂“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指作家除了要逼真地描寫與人物相關的景物、肖像、語言、思想、性格、心理等“細節”,還要通過它們反映出一個時代和社會生活中的某些規律性和本質性。這一方面避免了文學創作只追求共性而淪為“時代精神的傳聲筒”,另一方面也能防止作家完全沉湎于內心而陷入“不可救藥的個人主義”。文學史上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及經典人物,大都是按照這個基本原則創造的。
在我看來,這個經典的現實主義文學原理,也可以用來指導今天的特色小鎮建設。首先,從“細節的真實”看,小說中的經典人物和成功的特色小鎮相似。在前者,一個人與眾不同的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內心情感等,是他是否能成為經典小說人物的基本元素。在后者,一個小城鎮在自然景觀、空間布局、產業形態、生活方式、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獨特資源稟賦,同樣是它能否建設特色小鎮的“物質條件”。其次,從“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看,在文學創作上,這集中體現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本質區別,后者只是對現實生活的“照相機”式的機械反映,而前者則在人物身上傾注了作家全部的思想和愛恨情仇。對特色小鎮目前也可以劃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從產業或商業的“功利”目的出發,把小鎮的特色資源、自然稟賦等“拼湊”起來,主要考慮的是怎么賺錢或以最低的成本贏取最大的利潤,這與不動情感、冷冰冰的自然主義文學創作十分相似。二是滿懷對諸如“城市病”“空心化”等當代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和痛苦的愛”,希望通過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為山重水復、百病纏身的城市化進程探索出一條新路。這在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上與我們在文學中熟悉的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魯迅等是一脈相承的。
在小說創作中,面對大體相同的生活和素材,有人會寫出不朽的名篇巨制,而多數作品則“一出版就被遺棄”。這是因為創作主體不同造成的。人們一般也把這看作是“大作家”與“匠人”的區別。而要改變和提升后者的策略,一般也是豐富生活閱歷和提升審美能力。對特色小鎮也是如此,在今天隨處可以見到,很多資源和稟賦相近的小鎮,有的經過規劃、設計和建設實現了“鳳凰涅槃”,而有的在經歷了相同的工序后卻變成“四不像”。如果說在小說創作中,最重要的是作家的才華和審美創造力,那么對特色小鎮,最關鍵的則是如何保護和發揮小鎮文化的作用。因為諸如自然景觀、空間布局、產業形態甚至包括生活方式、文化風俗等,在本質上都類似于文學創作“素材”,每個規劃師、設計師都很容易拿到,但如何從中找出獨一無二“細節”、用什么樣的理論方法去認識和辨別、用什么樣的審美觀念去提煉和升華等決定特色小鎮是否真有特色的關鍵因素和環節,在本質上則如同康德講的“天才”或嚴羽講的“妙悟”,既不是每個規劃師、設計師所能具備,也不是通過學習和模仿就能得到的。理解了這個文學和美學原理,不僅可以為規劃設計提供新的理論指導,也才可能以平常心去看待特色小鎮建設的成敗得失。
毋庸諱言,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同質化傾向正變得日益嚴重。在深層次上看,這是以產業經濟、工商管理、旅游學等為指導理論的苦果。它們大都忽略了小鎮的文化和審美價值,并按照經濟和商業的需要把小鎮規劃建設得“驚人地相似”。這是特色小鎮不建則已,一建就出現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或千鎮一面、特色全無的根源。要想真正傳承和護持特色小鎮的文化本體,必須大力引入文學理論、美學、文化研究、民俗學等人文科學的理念和價值尺度。把文學、美學原理運用于特色小鎮,最重要的是幫助人們認識“什么是小鎮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生活在他處”的異化。而現實中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顯然是,盡管目前特色小鎮越建越多,為城市人尋找鄉愁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但實際上,一種更深的憂慮已經山雨欲來,這就是在小鎮中和在大都市已沒有什么區別,而為很多作家反復描寫和城市人苦苦尋覓的小鎮,不是離我們越來越近相反卻是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