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四大要點看旅游“十三五”如何突破創新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3-25 點擊:次
“十三五”時期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改革的深化年,對于旅游業來說亦是如此。旅游地位的持續提升、旅游產業的質效升級、旅游要素的創新完善、旅游服務的軟硬結合、旅游市場的理性發展……旅游業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本文從旅游業的發展地位、時空維度、發展導向、突破領域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對“十三五”旅游業發展有所貢獻。
一、提升一個定位
提升戰略地位,構建話語體系。旅游業是能夠拉動產業、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經濟型產業,是能夠提升收入、拉動就業、幸福民生的綜合型產業,是能夠降低消耗、美化環境、集約發展的生態型產業,也是能夠傳承文化、創意創新、重塑價值的文化型產業,可以說旅游業的發展是與經濟繁榮、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文化強國戰略密不可分。雖然當前我國旅游業正處于一個全民大眾化、經常性、高頻次出游階段,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市場,受到了越來越高程度的關注,但是旅游業在國家戰略的話語體系當中仍然是比較邊緣化的,大體還是在第三第四層級,沒有躋身第一第二層級。為此,“十三五”期間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整體構架旅游業的話語體系,避免碎片化、零敲碎打的政策呼應,應從經濟社會環境融合等方面進行頂層謀劃,真正提升旅游業的戰略地位,使其真正發揮綜合力優勢。總體話語體系應該包含消費經濟強引擎、幸福生活新標尺、民間外交大舞臺、和諧社會潤滑劑等。作者在國家旅游局召集的座談會還提出,在“十三五”規劃基礎上,還應該編制《國家旅游發展戰略綱要》,提出面向2050年的全新發展戰略,也即對未來旅游業再一個35年發展進行總體謀劃。
在“十三五”時期,尤其應該從打造國民福利、通向幸福生活方面入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生活,而旅游業是生活方式轉型的重要產業,是體現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尤其是在當前服務經濟、體驗經濟浪潮襲來的背景下,旅游業愈發成為幸福生活的標志。到了“十三五”階段,應該從生活質量、生活幸福角度來提升旅游地位,提升旅游話語權,推動從國家層面、政策層面明確提出要求,把旅游作為重要的一項國家福利,作為惠及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旅游真正成為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讓旅游業成為惠及全民的幸福導向型的支柱產業。
二、把握兩個維度
把握時間維度,做好縱深研判。“十三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于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延伸,既要建立在對過去十年旅游業發展評估、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又要面向未來十年旅游業發展展望的前景分析,要明確旅游業取得的成就、問題、階段,進而明確其發展走向、發展領域和主要目標,要把“十三五”五年的發展放在前后十年的時間坐標上去謀劃。
把握空間維度,做好經驗借鑒。“十三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于不同區域主體的發展經驗,既要借鑒我國旅游發達區域發展的經驗做法,又要學習國際旅游強國的實踐,把我國的旅游業發展放在地方經驗和國際經驗成功做法的空間坐標上謀劃。“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旅游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要把握歷史機遇,鞏固發展成果、正視發展問題、總結經驗模式、拓展國際視野,以典型帶動,以先進引領,促進“十三五”旅游業更高效的發展。
三、明晰三個導向
目標導向,前瞻引領。結合以往提出的旅游強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等總體發展目標,可嘗試提出更為具象和創新的目標,比如未來十年建設世界五大旅游強國之一等等,實施國家旅游品質計劃,構建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在服務質量、綜合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上再上新臺階。
戰略導向,實操推進。讓旅游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呼應經濟轉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新常態下的經濟戰略,呼應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生態戰略,呼應幸福生活、民生普惠的民生戰略,呼應文化強國、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戰略,呼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的空間戰略,全面考量,注重著力,實操推進。旅游業內涵豐富、體系龐多,但在國家整合政策體系中其實是碎片化的。旅游業可以與生態、文化戰略和產業結合,但都不占主導地位,似乎處處都有,但提煉起來,又處處沒有,如何將旅游業整合打包融入國家戰略,形成以自身為主的完整政策體系也是需要關注的。
問題導向,審視當下。通過時間維度的縱向分析,明確前中國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以作為“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政策提出、項目推進的基礎。當前我國旅游業的問題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
一是供需層面,旅游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有的過剩,有的不足,一方面旅行社、酒店這樣傳統要素出現局部性過剩,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無法滿足,高品質的度假休閑產品嚴重不足;服務結構矛盾突出,游客出行已經由線路為主導的團隊旅游模式向目的地為主導的散客旅游模式轉變,然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及相關的配套體系不能適應迎面而來的散客時代;消費結構矛盾突出,真正的旅游娛樂消費、體驗消費、文化消費支出不高,但在交通、住宿、景區門票等剛性消費支出比重較高;人才結構矛盾突出,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實踐需要的人才匹配度很差,難以對接快速變化的旅游發展形勢。
二是增長方式層面,過去旅游發展過于注重經濟導向和投資導向,在質量導向、民生導向和服務導向方面有所欠缺,迫切需要引導旅游運營管理模式從重建設轉向重管理,重軟件、重服務等方面;技術創新不足,旅游發展的市場化、現代化程度較高,但是科技應用比較薄弱,與科技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裝備制造創新、旅游產品創新、文化創意創新等還頗顯不足;盈利模式粗放,目前我國旅游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產小旅游甚為普遍,旅游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
三是產業效益方面,無論是經濟效益、品牌效益還是生態效益,旅游的貢獻實際上并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從其他部門、大眾來說,旅游部門好像更注重人數和收益增長,使得搞旅游就像是在搞開發、搞破壞,但實際上旅游業的綜合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十三五”時期在評估旅游業的綜合效益上應該有更多的指標或貢獻度的測量。
四、做好三個突破
動力突破。傳統經濟發展動力主要靠兩只手,一只手抓工業經濟,一只手抓土地財政,但在新常態發展格局下這兩只手的引擎作用逐漸減弱,尋找新的經濟驅動引擎勢在必行。旅游業作為強大的綜合帶動產業,能夠把文化、生態、民生等有機結合和聯動發展,能夠釋放高效、綜合的經濟效益,是新時期最好的內生驅動力選項。“十三五”期間要強化這一理念,要從政策設計和產業謀劃上做足做透,要在管理體制上理清理順,讓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市場運營、協會自發活力,使得旅游業在新常態下能夠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品質突破。以往發展理念在骨子里還是量的思路,更多關注的是景點、產品、賓館酒店等有形內容的建設,總體可以看到中國旅游的規模在快速提升,但是品質質量提升還很不夠,對質量和服務的重視還很不足,特別是服務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要將旅游服務提升作為“十三五”時期中國旅游提升的重要方面,與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相結合,全面突破。從要素配置向服務體系構建轉變,做好圍繞產業發展的行業服務系統的構建;從粗放服務向精細服務、品質服務轉變,做好個性服務與標準化服務的結合;從傳統服務向專業服務轉變,做好圍繞旅游的生產性服務和消費性服務的薄弱環節,如旅游加工制造、旅游商品設計生產、旅游規劃設計等。
科教突破。在國家科技計劃行動中,旅游還比較邊緣和弱勢,要做好科技支撐和教育支撐,強化國家層面的旅游科技和創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國家級旅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新型智庫,做好一批新領域、新產品、新項目、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如智慧旅游技術革新、行業整合、服務構建等),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的力度,激發旅游業科技驅動、創新驅動的貢獻值和附加值。
相關文章推薦: